风停了,网安人何时才能再次起飞?

你是慕鸢呀~ 发布于 6 天前 1 次阅读 6398 字 预计阅读时间: 29 分钟


AI 摘要

由于您提供的标题为“自动草稿”且内容部分为空,我无法生成有效的摘要。建议补充文章具体内容(例如正文文本、核心观点或数据等),我将为您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简洁准确的摘要。 若这是系统自动保存的空白草稿,您可能需要重新提交完整内容后再尝试摘要生成功能。

你还记得第一次进场吗?穿着荧光马甲,挂着工牌,凌晨守在机房里,困到睁不开眼,却还在调规则、对抗红队。那时候你信这个行业,也信自己,觉得干的是正经事——防火墙后面是国家边界,攻防链条写的是责任。

可没过几年,现实就把你从高台上拉下来。你坐在工位上,一边盯着“待回款”那栏数字发呆,一边接着客户的“格式修改建议”,想着这个月奖金大概又没了着落。项目一拖再拖,流程绕三层,最后还得你自掏腰包垫云资源。做着国家级项目,过的却像网约车司机。

你以为自己是个工程师,结果成了兼职出纳、报告美编、发票催收员。

你不是一个人。

在北京,有人凌晨三点还在改“可视化页面”颜色;成都那边,女分析师写了一整天报告,只因结尾没加感叹号被打回重写;广州的红队总监,三人团队打穿整套内网后,换来一句“我们最多给你们结一半”。

大家都在熬。

2024年,整个行业冷得像断电的风扇。安全厂商市值跳水,校招岗位一砍再砍,红蓝对抗从“攻防核心”变成“截图流程”,报告从“安全评估”退化成“预算消耗”。

甲方说你交的战报图太丑;你问回款日,财务让你“耐心等等”。

那个曾经在漏洞平台通宵打靶、梦想进军顶会的你,渐渐学会了按客户格式复制粘贴。

我们都在想一个问题——还要继续吗?

一、现实是冷的,风口早已熄火

你不能否认,网安这个行业,的确曾在镁光灯下闪耀过。上过新闻、写进政策,被称为“国家战略支柱”,一度是“技术人最后的体面出路”。

可真正让人寒心的,不是没风口,而是风来得太快,去得更突然。

2023 年初,你还在筹备市里护网的攻防方案,客户提需求提得眼花缭乱;到年中,方案突然停了,说是预算冻结,再联系,就变成了“明年看情况”。

你记得老齐,一个干了七年蓝队的老同事,之前在公司负责全国演练项目。结果在上个春天被叫进小会议室,两个字,“解散”。整支蓝队团队,一夜之间从架构图上被抹去,只剩几份没人再更新的测试手册。

老齐走之前没说什么,只是把之前写的那套规则库打包发在公司群里,一句备注:“以后不归我管了。”

你还记得曾经那个红队兄弟,曾在一个周末跑穿三个城市现场,只为帮甲方修一个没时间响应的高危洞。后来他转行做外包接单,为了抢项目,连夜压价、改方案、承诺免费复测。项目跑完,客户拖了两个月才结一半款,理由是“你们报告格式不太规范”。

有天深夜,你刷手机刷到一个朋友朋友圈,晒了张CTF比赛的合影,配文:“回归技术的快乐。” 你点开评论一看,没人点赞,全是调侃:“你这是去逃避现实吧?” 你突然有点恍惚:这不是你曾经向往的场景吗?可现在,却像在逃难。

你打开公众号,首页推送还在热炒“百万年薪安全岗”“零基础转红队”,你默默划过,不再点开。你知道,那些不是假消息,但和你,没什么关系了。

风没了,是真没了。项目没预算,岗位没编制,流程没尽头。

你也终于明白了,曾经你以为靠技术就能熬出头,如今才发现,风口不是技术人决定的,而是账期、市场、现金流和PPT上那一行“已签约客户”。

现实就是这样冷,连个缓冲期都不留。

二、但也必须说清楚:安全不会被“彻底解决”

风停了,是真的。但你知道,战场并没有撤。

只是,它不再是你熟悉的靶场演练,也不是Red Team和Blue Team在办公室“按流程对抗”的那种安全秀。

它藏进了业务逻辑里,绕过了你布的WAF,换了个壳,又从你最看不出来的地方钻出来。你刚修完一个接口的漏洞,客户后门系统就被短信轰炸;你刚封完一个弱口令,转头却发现业务团队悄悄把调试接口挂回了线上。

你有个做风控的朋友,前段时间凌晨三点打电话跟你哭,说他刚刚推了一个优化策略,结果AI模型“误判”了客户操作,把银行一个高净值用户给封了。第二天早上领导连人带日志叫去会议室,从“规则设计”一路问到“职业操守”。

你笑他:“不是说你们搞AI风控不搞安全了吗?”

他回你一句:“现在谁都在搞安全,只是没说而已。”

你才意识到,那些你看不见的系统,那些你以为“和你无关”的链条,正在变成下一个攻击面。而你,必须重新学会看懂它们。

过去我们守着的是边界,是端口、IP、拓扑结构;现在我们防的是行为,是数据流、代码逻辑、甚至一个运维的临时操作。

你早就察觉到了——客户虽然不愿意花钱护网,但越来越频繁地问你:“我们系统用的开源组件有没有后门?”、“这个接口是不是能被扫到?”、“这段代码要不要再审一下?”

威胁没有变少,只是变得不一样了。

所以你也越来越相信一件事:安全不是“彻底搞定”的问题,而是每天都在追着变化跑。

这也是你还没彻底离开的理由——因为你知道,真正懂安全的人,还不够多;而真正看懂风险的人,正在变少。

或许我们再也等不到政策铺就的风口,不再有哪个部委大手一挥,让所有单位“必须上安全”;但也正是因为这样,那些真能把问题讲清楚、把系统守住、把工具写对的人,才变得更加重要。

也许下一个起飞,不再是靠谁走得近政策,而是看谁真的站得住技术。

三、谁将会是下一个风口“获利者”?

不是每个人都有第二次登上风口的机会。你得承认,有些人早就走了,有些人还在等,但真正能留下的那群人,不是站在原地等风起,而是一路摸索、一路修补自己那双“顺风耳”的。

你记得阿铭,之前和你一起在项目现场熬夜查流量。那会儿他技术不算拔尖,红队演练也只是打辅助,但你后来再见他,是在某大型企业的安全运营岗上。他跟你说,自己这两年没再“打靶”,也不上演练群了,但学会了用Python自动生成客户风险报告、帮DevOps写了个小工具识别代码提交中的安全逻辑缺陷。

“没人教我,我就是一个个问题点着学,”他说,“我也没想过走多远,就是不想一直靠体力换交付。”

还有小郭,你们以前常在比赛里遇到。他很能打洞,也很爱分享,之前靠一手手工挖洞技术吃得不错。但后来项目越来越少,他的“靶子”越打越冷。直到他开始研究公司业务本身,写了一套把安全和业务对接的方案,领导拍板让他去做一个“安全中台”的负责人。他从前是站在攻防台上的士兵,现在变成坐在会议桌上的架构师。

你看得出来,活下来的人,不一定是“技术最强的”,但一定是“最会转弯的”。

有些人学了十年协议、研究了五年内核,沉得住气、啃得下难,虽说日常没多少社交,但总有人在背后悄悄找他们问:“这块你怎么看?”这种人,不发光,但发热。

也有些人,本来是做审计出身,后来边干边学,慢慢把项目流程、团队协作和系统设计都连成了一张图纸。你以为他只是做文档的,其实他看懂了项目运转的规律,成了最难被替代的那一个。

你会发现,真正走到后面的人,很少还在谈“红队”还是“蓝队”。他们更关心的是:怎么撑起一整套系统的安全性,怎么在变化里抓住不变的那个锚点。

所以说,风口有没有回来,这不是重点。重点是:风吹起来的时候,你在不在它的路径上?你准备好了吗?你能不能站稳?

不是所有人都能等到下一波浪潮,但如果你够灵活,肯低头干活,也愿意停下来思考,也许下一次机会,不用你去追,它就刚好吹到了你站的那一片海。

四、从业者该怎么办?

过去的路径很清晰——进大厂,打护网,刷CTF榜,年终写份战报就能走流程、谈涨薪、排晋升。但现在你慢慢发现,那些曾经被视作“成才轨道”的东西,好像不再那么有用了。

你认识的一个朋友,原来做红队,爆过零日、刷过厂牌,是那种被人敬佩的“技术大牛”。但近两年,他开始主动收起“白帽”身份,不再公开发洞,也不怎么参赛了。他转去了某金融单位,做平台安全建设,整天围着开发、运营、业务部门磨合流程。

你问他:“不觉得无聊吗?”

他说:“累是真累,但我现在能说服一个部门少开个后门,比爆出一个洞更有意义。”

另一个姑娘,CTF全国前三,进公司后却发现攻防演练越来越像“重复劳动”。她一咬牙换了组,去写自动分析框架,做的是没人看得见的底层。半年之后,部门负责人亲自来找她,说要提她做团队带头人。她说那一刻才第一次觉得:“原来没热血也能值钱。”

还有个老哥你特别佩服,当年一起打比赛,现在却成了某地方医院的信息科主任。他不再写POC,但你知道整个院区的核心系统都经他手搭建。他说:“我不在一线了,但我知道怎么让那些在一线的人少走点弯路。”

当然,也有人彻底离开了。有个做渗透的小兄弟,前两年被拖款拖怕了,直接转去做电商前端。你再见到他时,他在群里发自己的第一款小程序,写着:“虽然不再打洞了,但代码里每一行我都能决定。”

这些人,有的往技术深处走,有的爬上了架构层,有的换了轨道,也有的干脆换了跑道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:没有人再幻想“整个行业会回到过去”。

你也许会怀念那段“写个poc就能涨工资”的日子,但时代已经翻篇了。

现在,你不必强迫自己热爱整个行业——你只需要找到一条你愿意走完的路。是继续留在终端去构建武器,还是走进会议室讲清风险;是下沉做平台支撑,还是抽身做一名观察者;你有权选择,也有资格调头。

因为这个行业,从来不是某种身份的专属舞台,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边界。你在哪里选择站定,它就从哪里开始属于你。

五、那么,网安行业何时才能“再次起飞”?

这个问题,不只你问过,很多人都问过。有些是在辞职信里问的,有些是在年终复盘PPT里问的,还有的,是在凌晨收工路上,看着空无一人的写字楼,低声嘀咕出来的。

但说实话,没人能给你确切答案。 它不是某条政策落地的时间点,不是哪个部委突然拨了专项资金,也不是某家大厂宣布“重启安全团队”的那个新闻。

这个行业的下一次起飞,是悄悄的,是藏在缝隙里的。

你可能不会察觉——它不是爆炸式的红利,而是长时间的积累。像潮水一样,一点一点回涨,然后有一天你才发现,原本干涸的沙滩已经被浸透。

你可能会在某天突然发现,一个你过去服务的客户,原本对安全毫无兴趣,如今主动打电话来说,“我们准备做一套从底到上的防护体系,你能不能来聊聊整体架构?” 你看着他们从“要报告”变成“要能力”,从“闭着眼签”变成“盯着交付管”,烦是烦,但你知道这才是真正开始重视的迹象。

你也可能看到老同事转行去了某传统制造企业,原本以为他“降维打击”,结果半年后,他带出一个小团队,从PLC的权限验证到工控数据链加固,做得有声有色。

你也可能在某次项目里接触到开发部门,他们不是来推锅的,而是问你:“你看我们这段逻辑,是不是可以提前规避安全问题?” 你一边惊讶他们居然开始主动,一边忍不住心里暗想:也许,安全真的开始往前移了。

这样的信号不会一次性砸到你脸上,它只会在你足够留意时,悄悄给你一点反馈。

就像种树,没人能告诉你哪天发芽,但你要一直守着。哪怕这片土曾经干裂过、结冰过,被踩过、被弃过,但它没死,只是冬天了而已。

所以你问“什么时候起飞?”

我只能说:起飞不会等你准备好才来,它只会选那些一直没走的人。

你可能还要熬几年,还要忍住诱惑、扛住失落、接受朋友的离去,也许还会经历几轮更彻底的退潮。但只要你还在系统里、还在产品边上、还在做那些没人看见但不能少的工作,那么当风再起时,你不会站在原地,而是已经提前站在了风口的路径上。

六、我们应该怎么做?

这个行业的风没那么大了,热度也退去了,但留下来的我们,还是得过日子、走路、往前看。

如果你是初学者

也许你还在实验室里调代码、跑脚本、看报告,或者刚刚通过你的第一个信息安全比赛,写下第一个 PoC。你在知乎和小红书上刷到“年薪50万安全岗”的帖子,心动,却又不敢确信自己配得上。

别急。安全这行门槛确实高,不仅高在技术,更高在心态。它不是靠一次走运的提交,或者靠一个课程项目就能长久吃饭的行业。 你真正要学会的,不是“用哪个工具最方便”,而是面对未知问题时不逃跑的能力。

你愿不愿意花几天时间读完 RFC,再手动重现其中一个协议缺陷?你敢不敢在凌晨一两点的时候,调试一个临时炸掉的防御脚本,而不是推给别人?你会不会在没人点赞的日子里,照样认真写每一份项目交付报告?

如果你能做到这些,别担心,没有掌声也能出头。

如果你是本科生、研究生,甚至博士生

你可能刚写完论文,或刚结束顶会投稿,又或者刚从某个课题组毕业,站在校门口,试图进入这片你听说过无数次的“安全圈”。

现实会很快告诉你:学历是门票,但不是通行证。行业的基本逻辑是“你能做什么”,而不是“你拿了哪个学位”。

一个能把顶会论文转成实战工具的研究生,比只会谈论模型精度的更值钱;一个懂理论、能压栈、会上线部署的博士,不用喊口号,企业也会找上门来。

这不意味着你要放弃研究、放弃纯技术路线,而是你要懂得把技术与现实捆在一起问一个问题:“这东西,能不能解决问题?”

你研究的检测算法,在千兆网口下还能跑吗?你写的论文,是为了解释系统,还是为了堆砌术语?你花一学期训练的模型,如果被攻击绕过,你有没有能力调回来?

这是你该问自己的,而不是HR问你的。

如果你是底层员工

你也许已经在行业中打拼了三五年,熟悉甲方节奏,也经历过客户临时改需求、报告来回返修、演练方案深夜重排。

你可能是红队的一把手,也可能是负责合规扫描的普通工程师;你可能写脚本调规则,也可能是负责收尾交付、跟客户“讲故事”的那一个。

有时候你会问自己:这么多年了,我到底留下了什么?

答案也许不在表面。真正的价值,往往不是写在简历里,也不是体现在“客户感谢信”里,而是项目如期上线、系统无故障运行、审计顺利通过这些没人表扬但谁也不敢忽视的节点。

你是系统背后的那颗螺丝钉。没人为你鼓掌,但你知道——如果哪天你松动了,整个系统就得“哐当”一声出事。

别轻视自己的位置。再微不足道的岗位,也有影响整个链条的时刻。

如果你是领导者

你面对的难题比技术更复杂。是守住团队,还是精简架构?是保核心研发,还是转向高利润服务?你已经不再是“做事的人”,而是那个对“人”和“钱”负责任的人。

有人质疑你“太保守”,也有人说你“看不到方向”。可你比任何人都清楚,一个不倒闭的团队,比一个爆红的方案更有长期价值。

这时候,比起发话动员,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稳住骨干,给年轻人一点希望,给老员工一点信任。

你撑住的不只是公司,还有那些在犹豫是否离开的、靠你做判断的安全从业者。

而如果你是创业者

你早已知道这行不好糊弄。大词讲得再响,方案写得再漂亮,客户要的是:“能不能上线?”、“能不能防住?”、“能不能维护?”

市场不好了,融资难了,客户精明了,但真正扎根下去的公司,从来就没靠融资活着。 过去十年里,最有生命力的安全产品,大多不是喊出来的,而是在没预算、没资源、没关注度的时刻,一点点打磨出来的。

你比谁都清楚,安全这行不是淘金热,而是防洪战。赚慢钱,打硬仗,是你活下来的唯一办法。

所以,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?

做能落地的事。做让自己成长的事。做哪怕没人看得见,但自己问心无愧的事。

安全行业从来不靠讲故事留下人,它靠的是:你有没有扛得住系统崩溃时的冷静,有没有对细节近乎固执的耐心,有没有面对失败还能复盘的胆量。

也许我们左右不了浪潮,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有没有准备好船桨。 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,我们能不能第一时间起身出牌,而不是还在追问:“风什么时候回来?”

你守住的,不只是某个系统的边界,也是在这个行业里属于你自己的位置。

这行业,终究还会转起来。 但你怎么活着撑过去,才是你真正的能力。

七、写在最后

选择留下,是一种勇敢;选择离开,也并不懦弱。

“安全行业还值不值得做”,这不是一道标准化选择题,没有统一答案,也没有人能替你作答。

它更像是一张长长的答卷,填空题、应用题、主观题都有,每一题的分值都不同,但你必须独立完成。

有的人正在熬账期,一边催回款一边掏腰包补垫;有的人卡在晋升线上,提交了一版又一版PPT,却迟迟换不来那个“批复”;也有人项目压身,白天接客户电话,晚上复盘自查,凌晨还在翻开 Redmine 看进度。

你觉得累,你问自己值不值,你甚至有那么几次想一走了之。很正常,每一个留下来的人都走过这一段。

但请你相信:这个行业从来不是靠政策书撑起来的,也不是靠融资额堆起来的,而是靠那些仍然愿意在深夜开机、愿意把报表改到最后一页、愿意在看不到回报的时候还在写工具、追日志、提建议的那群人。

他们或许不是公司里最会表达的人,也不是客户现场最能讲话的人。他们常常安静,常常沉默,但当系统有告警、服务出问题、项目出岔时,第一时间站出来的,往往就是他们。

他们是这个行业的隐形梁柱,撑着行业没垮,也撑着后来者还能看到一条路。

所以,如果你决定留下,请继续学习,继续适应。不是为了某个岗位、某次涨薪、某场竞赛,而是为了当下的每一个你——那个在凌晨三点还愿意debug的你,在群里发“我来看一下”的你,在别人退场时还坐在原位查问题的你。

而如果你决定离开,也请带着经验,而不是遗憾。

离开并不代表失败。你学会了风险意识,学会了系统性思维,学会了在模糊中做决策、在复杂中找路径,这些东西会一直跟着你,不论你身处哪个行业。

安全这条路,从来不容易。但它之所以还值得走,是因为它没有完全靠热度活着。它靠的,是一群认真做事的人,哪怕没人在意,哪怕没人记得。

这个世界的安全,从来都不是被高呼口号保护下来的,而是在无数看不见的日志中,在你悄悄写完的那一段检测代码里,在你熬夜做完的那一次复测里,悄悄地被撑住了。

那些撑过“行业冷却期”的人,哪怕看起来平凡,也是真正有资格踏上下一轮风口的人。

如果终有一天风再起,那时你再回头看今天,就会知道:

你没等风来,你是在没风的时候,把自己活成了帆。


《风停了,又怎样》

曾经护网冲在前,工牌马甲夜难眠,

CTF榜上人如虎,账期回款哭断肠。

市值腰斩人心散,项目缩水报告长,

红队低价拼外包,蓝队改表改到光。

有人走了说看穿,有人留下硬扛完,

有人凌晨还在查,有人转身去当“官”。

安全已非风口饭,却有暗流正悄然,

不是吹得高才稳,是谁撑得久最强。

不靠热搜刷存在,不靠融资讲神话,

写脚本的别自卑,做合规的也别怕。

能落地的才有价,能适应的才开花,

风再来时谁起飞?是今朝没退场的他。

原文链接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5mBY4fabdksO5MZ2mozXnQ

我本桀骜少年臣,不信鬼神不信人。
最后更新于 2025-06-27